一、坦布苏病毒“寻根问祖”
1955年,马来西亚的库蚊样品中被发现。
2000年,马来西亚肉鸡场发现TMUV,脑炎和发育迟缓。
2010年,中国蛋鸭发生坦布苏病毒病,卵巢出血、肝脾破裂。
2010年12月,福清市蛋鸡场210日龄的蛋鸡严重减蛋。
2011年,肉鸭翻个,划水病例;种鹅减蛋。
2013年,泰国蚊虫体内,蛋、肉鸭群体发病。
2015年,肉鹅出现瘫痪、翅麻痹病例。
2019年5月,鸭群大面积爆发以心包积液为特征的病例。
2020年11-12月,蛋鸡群减蛋。
二、坦布苏病毒宿主范围扩大
目前鸡、鸭、鹅均有病例检出。值得关注的是在鸭场养殖人员血清中检测到DTMUV抗体阳性,咽拭子检测到RNA阳性,具有潜在的生物安全威胁。
三、传播方式多样
蚊虫直接传播为主,感染效率最高、间接接触传播效率80%,空气传播效率50%。
四、临床症状趋重
减料减蛋,拉绿软脚,肝脏土黄,卵巢出血,睾丸萎缩变形,心肌坏死,胰腺坏死,心包积液,致死率达40%。
五、临床比例核酸阳性率持续高位
2020年检测来自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江西、浙江等省份426份水禽病料,坦
布苏92份,圆环91份,细小71份,腺病毒65份,呼肠孤44份。
其中334份怀疑坦布苏病毒感染,阳性数92份,阳性率275%。
坦布苏和圆环均有检测样品110份,双阳性的份数24份,双阳性率218%。
六、 防控措施
加强种禽免疫:水禽种至少2针以上(活疫苗1-2羽份/灭活苗1-2ml),开产前10-15天加免1次。注意可能对孵化的影响。
受威胁蛋鸡,产蛋影响严重可在开产前15天,免疫2羽份。
肉禽免疫要根据母源抗体制定免疫程序。如果种禽未免疫,选择7-10日龄首免,种禽免疫过2-3次可在15-20日龄首免。
监测中和抗体,当抗体≥1:16时能够完全保护。
由于低水平抗体有ADE效应,所以免疫剂量要充足,活苗和灭活苗合理选用。
疫苗不耐热,不耐酸碱。流通、配制、使用要注意。
七、发病后处理措施
发病早期,鸭、鹅可紧急使用活疫苗2-3羽份,3天左右可恢复。
发病早期,高效价抗体注射可逐渐恢复。
发病中后期,活疫苗/抗体加清热泻火抗病毒中药,能加快康复。